隔空喊話? 印高官稱不想成「下個中國」 腳下卻繞不開中國
印度近期在產業政策與外交立場上的表態再次引發外界關注,折射出印度試圖在大國夾縫中尋找自身定位的矛盾與焦慮。 據韓國《朝鮮日報》16日報道,印度鋼鐵部秘書桑迪普·龐德里克(Sandeep Poundrik)在接受專訪時,呼籲與韓國建立戰略性鋼鐵合作,通過結合韓國的技術優勢與印度不斷擴大的製造能力,共同鞏固兩國在全球鋼鐵價值鏈中的地位。然而,在談到製造業時,龐德里克話鋒一轉,公開表示「印度並不想成為下一個中國(India does not seek to be the next China)」,這一表態無疑帶有對中國模式的「隔空對比」。 龐德里克強調,印度的發展願景並非複製中國的經驗,而是要走一條以質量、創新與規模優勢為核心的自主化道路。他認為,印度正從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出口模式,逐步轉向高附加值、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方式;與此同時,其龐大的內需市場、技術人才儲備、制度環境與自然資源,都將成為印度產業戰略的「底氣」。他還自豪地指出,目前已有兩家印度鋼鐵企業進入全球前十。 事實上,印度近年來在鋼鐵領域的貿易政策與地緣選擇,折射出其複雜心態。今年4月,印度對部分中國鋼鐵產品加徵12%臨時關稅,試圖限制廉價進口;然而8月美國政府將對印關稅提升至50%後,印度又加強與中、俄、巴西等國互動,並籌劃高層互訪。對此,中國外交部回應稱,中印作為發展中大國和「全球南方」成員,應以合作為正道,「龍象共舞」才是雙方的共同選擇。 從鋼鐵行業的全球格局來看,中國依然穩居首位(2024年粗鋼產量逾10億噸),印度以1.494億噸位列第二,日本排名第三。雖然印度塔塔鋼鐵僅排在第十,但在全球前50強名單中,印度企業的存在感仍在提升。不過與中國28家企業入榜相比,印度的差距仍十分明顯。 龐德里克此次特別點名韓國浦項制鐵,稱印度汽車與消費電子行業的崛起將帶動特種鋼材需求,為韓企提供建立本地化生產基地的契機。他以現代汽車在印度的成功作為例證,認為雙邊在研發、技術轉讓與製造環節均可深化合作,進而提升雙方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力。 值得注意的是,浦項制鐵早在2005年就啟動了在印度的投資計劃,但奧里薩邦鋼廠項目因各種掣肘拖延多年仍未落地。不過,浦項仍看好印度市場,並計劃在印度等高增長市場加大投入,以強化競爭力。 面對外界追問印度投資環境的挑戰,龐德里克承諾,政府正在設立專項工作組,加快法律與環境審批進度;同時,各邦將推出更加利商的政策,並通過舉辦「印度鋼鐵大會」促進各級政府協同,努力消除行政與基礎設施障礙。 簡單總結,印度一方面希望擺脫對中國的比較,塑造「獨立於中國之外」的產業敘事;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在全球貿易格局與區域合作中,反覆調整對華政策。